由于具有不占用会议时间的优势,同传已发展成为会议口译中最常用的模式。当前,几乎所有正式的国际多语言会议以及国际组织都采用了同传作为标准口译模式。而交替传译则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如外交会晤、双边谈判、访问考察、小范围磋商、记者采访、司法和准司法程序、宴会致词、新闻发布会,以及一些小型研讨会等。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当各国与会者济济一堂之时,得益于翻译这个重要的“转换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人能够共同分享话题、碰撞思想。
同声传译与其他翻译相比的独特之处不单如此,更明显的还是同传需要通过一套专用同声传译设备,才可将所需语言传递给众多与会人员。试想有哪一种工作,在不到5m³的狭小空间,进行着极为激烈的脑力劳动,同时还考验着语言运用、逻辑思维、理解转换等多种能力。同声传译就是这样一种工作。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设备主要由三大部分“主机”、“翻译器”、“接收机”组成;有时为了保持较好的翻译声音效果,还需一间“翻译箱”。译员在其中一边收听代表的发言,一边转换成不同的语言翻译出去。
前几天我们直播的一次同传公开课(回复“SI”获取回看链接),两位老师模拟会议同传,轮流带着学生进同传箱进行无稿同传,线下小伙伴收获满满,线上小伙伴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后续我们还会找机会安排直播完善线上体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同传箱和同传译者在箱子里的那些事儿。更多同传的干货知识,有心的小伙伴可回复“同传专题”学习更多。
联合国翻译眼中的“同传箱”
联合国的同声传译员们来自世界各地,除了拥有一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必备“天赋”之外,他们还具有极端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悍的心理素质。
在种种光环之下,高翻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和工作引人遐想。联合国大会事务部同声传译季晨先生介绍联合国口译的同传箱和联合国翻译官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联合国同传工作强度比较大,大概做20分钟一换。每场会是3小时,由3个同传做,每人总共做1小时。一周最多做7场会。虽然习惯了20分钟一轮,但在联大峰会期间,一个同传要盯一篇稿子,给一个领导人做同传,有时比较长,一口气翻译完,压力也是很大的。
同传箱内的各种设备都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并准确将同传的声音传达出去,让小编印象深刻的是可以看到发言人嘴型进而辅助同传翻译的屏幕!
上外高翻的模拟会议室
以下信息筛选自公众号:校友平台。始建于2003年,上外高翻院拥有中国最早设计的同声传译专业练习室——模拟会议室。模拟会议室的建立是用来模拟国际会议的环境。不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外松江校区英语学院,上外高翻院的模拟会议室在兼顾教室功能的同时更偏“会议室”风格。
▲模拟会议室内部,刚结束课程的师生们
基于会议室的设计,有“会场通道”、“译员通道”两条通道与会场相连。会场通道位于中央,笔直通入会场;而译员通道则被巧妙地安放在后背,供译员通行和休息,在会议开始后声响不会传入室内。
▲来自灵魂画师自信的场地直观图
位于两边的八个同传厢,如同双翼般为会议的进行保驾护航。“同声传译的设备和语言训练都是为了确保国际会议的双边或是多边交流的进行”,柴教授解释道。进到同传厢的内部后,我们愈发惊叹小小的厢子竟有如此强烈的“助攻”效果。
▲透过同传厢的大玻璃看出去
进入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玻璃,将会场内部的情况,包括演讲者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即使身体被限制在狭小的厢子内,视线却非常开阔。“演讲者的手势、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能都在传递信息,译员收到越多的信息,越能够将演讲者的内容真实再现。”
▲厢内细节
同传厢内有吸音板,桌面也被做成软的来避免噪音和杂音。译员需要通过设备才能听见外部的声音,再将翻译的内容从话筒传出去。
会员佩戴的耳机有两种类型。有线耳机的接口插在会员席的盒子里;无线的耳机附带一个接收器,拿着接收器可在会场任何一个角落收听翻译。
当会员需要发言时,桌上的会员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按下话筒按钮后,机器自动根据先后顺序为发言者进行排序。话筒上的红灯在等待过程中保持闪烁状态,直到该会员开始发言。
▲译员机
由于同传厢的空间非常小,国际标准组织为此制定了标准,规定厢子必须配备空调,有新风系统进行不间断的通风。上外高翻院的同传厢在保证译员舒适的环境基础上,缩小了厢内空间,而增加了厢子的数量,这使得一个厢内同时只能坐两人。“按照国际标准,同声传译的厢子内都是坐三个人。这是因为平均每个译员持续翻译20分钟后换人,这样算来一个小时需要三名译员接力翻译。”
然而留出八个厢子空间的决定在今天看来却十分有先见。因为在接力翻的过程中,八个厢子同时能出八种语言,厢子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
只有一个厢子的译员能够听懂该语言。
演讲内容于是由该厢子的译员首先翻为一种中心语。
再由其他厢子的译员把中心语翻成各种语言,保证了每一种语言在会场内能够同时进行。
在同传箱里的注意细节
1.译前准备。会前尽可能拿到演讲者发言材料,一方面可以了解演讲者的主题思路,另一方面也对一些实在不知晓的专业信息点提前预防,虽然拿到了讲演者PPT,但是由于PPT上的内容简短并且大多数都是图片,需要根据图片对演讲者的话题内容进行预测。在译前进行了主题视译,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2.调试设备。必须了解如何使用现场同传设备。点”micro”键时译员发声,开始录音,点“mute”键时暂时屏蔽声音,译员可以咳嗽或者自由发声,另外还有中文和英文的A-B录音切换键。千万别忽视这些小细节,到了现场什么临时状况都有可能发生。
3.调整状态。同传时要求multi-tasker的处理能力,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大胆紧跟演讲者的话语,保证三词一译,要呈现出准顺快的译文,就要始终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非常重要。
4.与搭档配合。同传箱子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有一个好搭档很重要,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也是你在应急状态下的安定剂。当然,也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好搭档。
翻译时选择一个好搭档至关重要,有时代表在说一些数字或者不容易记忆的概念时,一个译员翻译,他的搭档有可能就会帮他在纸上记录一些关键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其他译员。
同声传译时小的细节也要注意。翻译箱里动静要小,因为翻译箱里的麦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轻轻翻书的声音传到与会代表那里都是巨大的响动,所以译员要尽量避免小动作或者磕碰,女译员甚至要防止带大的耳环,以免造成响声。
同传是个高效活儿,耳朵要听,嘴巴要说,眼睛要转,脑子要想,还要时不时动手翻笔记本,查单词,搜信息,等到了会议现场你就发现顾不及的东西太多,平日里训练说错了可以重来,录音也可以反复多次,这些在会场上都只能说”no!”。所以这才要求我们在平日里多下苦功夫,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相信每一天的练习,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为了铸造明天更好的我们。
参考信息来源:联合国、校友平台等。
(本文转自“译匠”公众号,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