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well Agreement
DEFINITION of 'Keepwell Agreement'
A keepwell agreement is a contract between a parentcompany and its subsidiary to maintain solvency and financial backingthroughout the term set in the agreement.
Keepwell agreements are also known as comfort letters.
BREAKING DOWN 'Keepwell Agreement'
Credit enhancement is a risk-reduction method whereby a company attempts toincrease its creditworthiness in order to attract investors to its securityofferings. Credit enhancement reduces the credit or default risk of a debt,thereby, increasing the overall credit rating ofan entity and lowering interest rates. For example, an issuer may use creditenhancement to improve the credit rating on its bonds. One method of enhancinga company’s credit is by obtaining third-party credit support through akeepwell agreement.
Subsidiarycompanies enter into keepwell agreements to increase the creditworthiness ofdebt instruments and corporate borrowing. A keepwellagreement is a contract entered into by a parent company and its subsidiarycompany in which the parent company provides a written guarantee that it willkeep the subsidiary solvent andin good financial health by maintaining certain financial ratios or levels ofequity. In effect, the parent company commitsto provide all the subsidiary’s financing needs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The predetermined guarantee period depends on what both parties agree upon whencreating the contract. As long as the keepwell contract period is still active,the parent company will guarantee any interest payments and/or principalrepayment obligations of the subsidiary. In the event that the subsidiary runsinto solvency issues, its bondholders and lenders have sufficient recourse tothe parent firm.
Since a keepwell agreement enhances the subsidiary’s creditworthiness,lenders are more likely to approve loans for a subsidiary than for othercompanies without keepwell agreements or any other form of credit enhancements. In addition, suppliers are also more willing to offermore favorable terms to companies with keepwell agreements. Due to thefinancial obligation placed on the parent company by a keepwell agreement, thesubsidiary company may enjoy a better credit rating than would be possiblewithout a signed keepwell agreement.
Althougha keepwell agreement indicates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support forits subsidiary, these agreements are not guarantees.The promise of enforcing these agreements is not a guarantee and cannot belegally invoked. However, a keepwell agreement can be enforced by the bond trustees,acting on behalf of bondholders, if the subsidiary defaults on its bondpayments.
Read more: Keepwell Agreement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k/keepwellagreement.asp#ixzz5ICmVXAcG
Follow us: Investopedia on Facebook
什么叫维好协议?
一般而言,内地企业赴海外融资发行债券,会为在海外设立的SPV(发行主体)提供担保。而2013年内地房企海外发债则统一地采取了与传统不同的增信架构:即母公司不再为海外的发行主体提供所谓的担保,取而代之的是维好协议(keepwell deed)以及股权回购承诺函(Equity InterestPurchase Undertaking, EIPU)。
实际上,维好协议以及EIPU自2012年10月起便广泛用于内地企业海外发债项目的增信架构中。绕开国内监管机构就担保债券开展的又长又繁琐的审批流程是内地房企采用该增信架构最主要的原因。2012年10月,金地集团成为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发行无担保债券,而金地集团在无担保的情况下快速地成功融资,关键原因便是向国际投资者出具了维好协议以及EIPU。自此,内地房企便纷纷仿效金地集团的模式,开始在人民币债(点心债)及美元债市场上采用该等增信架构大规模融资。
维好协议(Keepwell Deed)
维好协议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同义务。按照协议规定,母公司为海外子公司提供支持,向国际投资者保证发行主体会保持适当的权益及流动资金,不会出现破产等情况。但发行人律师需要在招债书中强调,维好协议并非担保。担保将给与债券持有人直接要求担保人偿还债券项下金额的权利。但维好协议不同,债券持有人只有在母公司无法履行保证发行主体权益或流动资金等财务指标的义务时,才会遭致违约起诉。也就是债券持有人不能直接要求母公司履约,母公司也不具有向债券持有人直接支付的义务。另外,由于目前国内缺少司法实践和明文规定,因此维好协议的执行存在一定的风险。
作者:Stev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87172/answer/93119873
来源:知乎
维好协议详解
在某些时候,出于监管、法律或流程上面的考量,中国境内企业在发行境外债券时,无法为债券的还本付息提供担保(Guarantee)。这时,为了发行境外债券,境内企业往往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增信手段,维好协议(Keepwell agreement)就是一种非常常见(或者说最常见)的增加信用的手段。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维好结构,包含Issuer(茂昇投资有限公司),Guarantor(中民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和Company(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主体。在下文中,笔者将以发行人(Issuer)、担保人(Guarantor)和Company(指境内提供维好协议的母公司)来分析维好协议。
在维好协议中,包含多种具体的条款,这些条款的目的均是为了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安全。这些具体的条款涉及:
1)发行人和担保人的股东(ownership)。在债券的存续期内, Company应持续持有发行人和担保人,不应将二者的股份抵押出去。
2)发行人和担保人的偿付能力。在债券的存续期内,Company应使发行人和担保人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到期债务。某些协议还会对发行人和担保人的具体财务指标提出要求,比如,中民投美金债CHMINV 3.8 08/02/19的维好协议规定,中民投应使发行人始终保持至少1美金的净资产(consolidated net asset)、担保人始终保持1亿美金的净资产。
3)Company的财务披露。在债券的存续期内,Company应按照条款及时披露其半年报和年报。
所有的维好协议都有明确的流程。以中民投为例,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后的10个工作日内,发行人和担保人应告知Company和债券的Trustee,自身是否有充足的流动性来偿付债务,即“Liquidity Notice”。如果Liquidity Notice逾期5天,Trustee就将向Company发出书面通知(Trigger Notice),告知Company维好协议的条款被触发。在收到书面通知后,Company将根据协议、按照约定采取维好措施。
维好措施有不同的形式。比如“Parent Investment”:收到书面通知后,Company将通过股权投资(equity investment)或股东贷款(shareholders' loan)的方式,向发行人和担保人注入资金。比如“跨境人民币备用贷款额度”(Cross-border RMB Standby Facility):收到书面通知后,Company应设立并授予发行人和担保人跨境人民币备用贷款额度,通过这种方式向发行人和担保人注资。所有这些形式在债券发行文件中都有明确的流程说明。
维好协议的不足
虽然维好协议在流程与细节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然而当发行人和担保人违约的时候,维好协议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却有不小的疑问。维好协议并不是担保。在维好协议中,强硬的法律语句并不多,多是“应该”(shall)之类的中性词。当发行人和担保人出现违约时,Trustee可以代表债券持有人向Company索赔,然而,Trustee的索赔权低于Company的一般债权人。因此,如果Company自身的财务出现困难、寻求破产保护,Trustee可以争取到的赔偿将非常非常有限。
即使Company财务正常并愿意协助发行人和担保人,维好措施也不一定可以实施。维好措施需要中国境内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不管是Parent Investment,还是跨境人民币备用贷款通道,还是其他维好措施,都涉及跨境资本流动,受多部门的监管与审批,并受相关法律约束。Company无法保证这些维好措施一定可以得以实施,只能尽力而为(use allreasonable efforts)。
最后,境内企业采用维好协议发行的境外债券多数适用于英国法律(Englishlaw)或纽约法律(New York law),而解决纠纷的地点多在香港法庭,同时,Company又位于境内,需要遵循中国法律(PRC law)。可想而知,维好协议的法律效用以及判决实施的前景并不乐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和"维好"说再见?
- 关于境外债券发行与内保外贷的一点讨论
古人有云:“能在猴年完成的事情,一定不要拖到鸡年。”这话说的就是国家外汇管理局。
序:节前大礼包
根据彭博的统计数据,中资企业境外美元债券的发行量在2016年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1,030亿美元。为了表彰债券资本市场(DCM)的卓越表现(才怪),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7年1月26日(农历大年二十九)送出了一份节前大礼包——《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汇发〔2017〕3号”),引得业内人士纷纷奔走相告。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文中的两行镏金大字:“允许内保外贷项下资金调回境内使用。债务人可通过向境内进行放贷、股权投资等方式将担保项下资金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
该文一出,作者不禁百感交集,老泪纵横(无图无真相)。何故?还请看下文:
一、内保外贷曾经的“阿基里斯之踵”
在境外发行债券的语境下,中国企业多在境外设立发行人;而中国企业主要资产多位于境内,所以在设计发行结构时,通常需要由境内主体对于境外发行人提供增信措施(Credit Enhancement)。内保外贷是中国企业境外发债所常用的一种增信措施,可以保证债券的评级与担保人的主体评级等同,也有利于债券的营销。然而,针对中国企业境外发债,内保外贷却有曾经的“阿基里斯之踵”。
在“汇发〔2017〕3号”文之前,内保外贷主要参考的法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4年5月19日发布了《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及《跨境担保外汇管理操作指引》(“汇发〔2014〕29号”)。其中,“内保外贷”的定义是“担保人注册地在境内、债务人和债权人注册地均在境外的跨境担保。”“汇发〔2014〕29号”文还规定:
外管局对于内保外贷实行登记管理,不再需要审批;
未经批准,内保外贷的募集资金不得调回境内使用;
针对债券发行,作为担保人的境内公司需持有境外发行人股权。
“汇发〔2014〕29号”文的出台,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内保外贷的管理,从审批转化为备案(虽然中国特色的备案不是把资料备齐然后交张登记表那么简单),无疑是简政放权以及回归市场的举措,方便了境内企业的境外债券发行。
可惜的是,在当时防止热钱涌入境内的外汇管理大趋势下,采用内保外贷进行境外债券发行的募集资金被禁止调回境内使用。对于为境外项目而融资的发行人而言,这项限制倒是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境外融资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境外融资渠道较广、成本较低的优势,募集境外资金用于其境内投资;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汇发〔2014〕29号”文对募集资金用途的限制就导致内保外贷的结构设计被一票否决了。同时,由于“汇发〔2014〕29号”文规定作为担保人的境内公司需持有境外发行人股权,对于搭设了红筹结构的公司而言,其境内运营主体无法为境外主体的债券发行提供担保。
“汇发〔2017〕3号”文出台前,募集资金不能调回境内使用,如同“阿基里斯之踵”一般,使得内保外贷在很多境外发债项目结构设计时被忍痛割爱;取而代之方案包括:维好协议、跨境直接发行、备用信用证等。而 “汇发〔2017〕3号”文出台后,除了内保外贷本身,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维好协议。
二、中国特色的“维好”
与内保外贷一样,维好协议(KeepwellDeed)也是一种增信措施,只不过更有中国特色。在“汇发〔2017〕3号”文出台前,维好协议作为内保外贷的替代方案,很好的解决了曾经的“阿基里斯之踵”的痛点。
1.“维好”是什么?
“维好”顾名思义,就是维持良好。概括而言,在“维好”结构下,境内维好提供者(Keepwell Provider,多为发行人的母公司)需要维持境外发行人(Issuer)有足够的流动性(说白了就是钱)以用于履行偿还债券本息等义务;当发行人无法履约时,债权人可以强制执行维好协议。
区别于担保,在“维好”结构下,债权人只能强制维好提供者向发行人提供补充流动性,从而使得发行人可以继续履约;而债权人不能强制维好提供者代替发行人直接向债权人偿付任何债务。
2.为什么“维好”?
也许很多人心中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有“维好”这么作死的结构?说多都是泪。一言以蔽之,“维好”是为了符(Gui)合(Bi)外管局对于内保外贷的规管:由于债权人不能强制维好提供者直接向债权人偿付任何债务,“维好”就不会被认定为内保外贷,进而不受限于“汇发〔2014〕29号”文的一系列限制。因而,在“维好”结构下,募集资金可以调回境内使用,境外发行人也不需要由维好提供者直接或间接持股。
而“汇发〔2014〕29号”文中似乎也有为“维好”结构不受外管局管制背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跨境承诺,不按跨境担保纳入外汇管理范围:… (三)履行承诺义务不会同时产生与此直接对应的对被承诺人的债权…”
当然,每次中国律师的法律意见书里,“维好”结构不是内保外贷的意见,也是跑不掉的。
3.怎样“维好”?
怎么“维好”是个技术问题,摊开来需要单独一篇文章。“维好”措施有很多种,包括跨境贷款、跨境股权投资等,还有作为升级版本的“权益回购承诺协议”(Deed of EIPU);种类虽繁,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发行人提供流动性。采用不同的措施,“维好”的松紧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债券评级及营销的影响也略有不同。
三、和“维好”说再见?
“汇发〔2017〕3号”文的出台,放宽了对于内保外贷募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的限制,“阿基里斯之踵”也浸泡到了神水,这对于境外债券资本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反观维好协议,其资金可以调回境内使用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维好协议会造成债券评级略低,从营销角度也不如内保外贷有力,从而可能导致发行成本的增加。由于“汇发〔2017〕3号”文的出台,相信在未来的债券资本市场中,维好协议将越来越少被使用,而内保外贷的结构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类似于VIE结构,维好结构无疑也是由于政府监管,外加律师钻研与脑洞结合的产物。随着政府监管的变化,维好协议也许会逐渐完成了其使命,并退出历史舞台。惟愿我国政府监管的逐步放开,律师同仁们可以更多的把精力和智慧发挥在对交易结构、商业逻辑的把控上,而少一些发挥在中国特色的合(Gui)规(Bi)上。
作者:汤光珺律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曾于某红圈律所北京办公室工作,现于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工作。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CLECSS”,经原作者授权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