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翻译中医药企业的外宣,对等词源问题该怎么解决?

最近在翻译中医药企业的外宣,对等词源问题该怎么解决?

被浏览
0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展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从“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无不反映出中草药对中国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对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医药这一中国传统特色产业,逐渐吸引了全球目光。而在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的同时,中医药企业外宣英译自然也成为外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目的是通过化解英文与中文的逻辑以及表达差异,从而使外国消费者切实准确理解译文所传达的信息,最大限度上减少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障碍。而许多企业在外宣英译中漏洞百出,导致外国消费者对中药产品疗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一.中英文无对等词源

中医药企业外宣翻译追求的是两种语言之间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译者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或外国企业了解中药产品的基本疗效。而往往很多企业在英译时,过于拘泥于找到对等词来翻译。比如,中医里常说的“补气”(supplement/nourish/tonify Qi),“补气”本意是“中医治疗气虚症的方法,常用于血虚,因气旺可以生血,又称为益血”。其中,“气”是中国特色词汇,显然在英语词源里无对等词汇,直接处理为“Qi”即可。有些企业将其误译为“fill the gas”。这显然是为追求形式对等而造成的死译错误。诸如此类的无效翻译对西方消费者及企业了解中药产品造成很大困难。

二.中医药药品名称翻译标准不一

自中医药走向世界以来,其药品名称一直存在着英译混乱的现象。而中医外宣翻译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都源于翻译标准不统一,尤其体现在一些中国传统中药名字上。比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在翻译“阿胶”时将其与“驴胶”合译为“LUJIAO”,而在有些企业将其翻译为“Ejiao San”“donkey-hide E gelatin”“E-gelatin”,各种五花八门的翻译层出不穷。混乱的药名翻译给外国消费者甚至外国企业造成理解障碍,从而无法放心购买中药产品。

三.中医药外宣翻译质量低劣

中医药企业外宣翻译质量低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译者不具备足够的翻译技巧或不能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对原文的把握不足,出现错译、误译、死译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译者的中医药常识储备量不足,甚至在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中医药术语的情况下着手翻译,使得英译文本只浮于表面,与中文出现极大偏差,沦为无效翻译。这样一来,不仅中医药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无法传达,西方消费者及企业更无法明确中医药效用,甚至对此心生疑虑。例如,中医术语“脾气”,如果处理为“temperament”那么意思就天差地别了。“脾气”在中药术语中意为“脾的运化功能”,所以处理为“the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of spleen”显然更合适。因此,为加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译者需强化自身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

推荐标签
换一换
推荐专题
换一换
旗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