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语在表达过程中,注重简洁,缺乏连接词的衔接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隐性逻辑进行叙述,加之汉语本身具有的“意合”特点,往往存在短句内关系模糊或者关系复杂的状况。就“活血化瘀”而言,常见翻译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等以因果关系进行英译表达。在实际表达中,如“在活血化瘀药物选择上......故采用较为平和之药物,如泽兰、红景天、川芎、牡丹皮等......”,“活血化瘀”应以并列关系进行英译表达,即“On the selection of medicinals fo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而在一定的“中医知识”语境下,可出现此两种关系并存的语义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暂且未查询到相关文献提及此种状态,姑且称之为“混合”逻辑关系。比如,麻黄的功效“宣肺平喘”,通常认为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其实“宣肺”和“平喘”间的因果关系成分更大,同时也包含并列关系。原因在于麻黄最明显的“宣肺”功效会伴随“平喘”的功效,但本身也有“平喘”的功效,或者称直接“平喘”作用,因而出现因果和并列的混合关系。在某些语境下,需表达出“麻黄宣肺以平喘,且平喘”,为了简洁和保持结构,尝试一个创新译法:“ventilate the lung to/and calm panting”。此种译法兼顾了“宣肺”与“平喘”两种功效间的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
同样,“活血化瘀”可考虑译为“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to/and remove stasis”。面对此种现象时,译者通常在翻译时直接将两者归于一种主导关系中进行表达,存在忽略这一“混合”关系的嫌疑。在针对中医“补”字词组的英译时,说到“补气养血”“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词语的“目的性”似乎没有“补肾安胎”“补肾明目”之类的词语中存在的“目的性”那么强,于是选择“and”连接,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本应该存在的“混合”逻辑关系。
例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两虚加重气机运化无力、津液不布,水湿停滞,气滞血阻,加重痰瘀阻肺的标实之证”。
译文:Spleen is the source of generating phlegm,while lung serves as the reservoir of phlegm.The deficiency of both lung and spleen aggravates the weakness of qi movement with failure in distributing the body fluids,leading to fluid-dampness stagnation,with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all of which aggravates the pattern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obstructing the lung in superficiality.
例1中,“气机运化无力”与“津液不布”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也存在因果关系,但更偏向并列关系;同样,“水湿停滞”与“气滞血阻”之间也存在“混合”关系,且以并列关系表达显得更为包容。译文中均使用“with”来连接两者。“With”既有倾向“结果”的意思,也有“伴随”的意思。“伴随”就可以包含“不完全”是因为“因果关系”产生的“气滞血阻”,也可以有患者本身就出现的“气滞血阻”,与原文语境“气机运化无力”相关联。因此,“with”的使用为此种“混合”关系提供了一种“模糊”而满足中文表达“意合”的特点,同时又准确表达语义,不失原义,可谓两全其美。译文中“leading to”也明晰地展现出“气机运化无力、津液不布”与“水湿停滞,气滞血阻”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例1所示,中医典型的四字短句成串出现的时候较难处理前面所提出的“混合”现象。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灵活的转换或结构调整。如翻译“丹参”之“活血化瘀”作用,在某些单一针对此作用的描述时,我们可先以“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stasis”来强调其“活血”功效而引导的“化瘀”功效,而后以“its stasis-dissolving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ll strengthen the effect”来补充其同时具有的“化瘀”之功。面对此类情况,如何灵活地处理译文,有待译者在实践中进行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