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商投资大幅上升,近年来各方对于财经业务的翻译服务需求相应激增,可是行内这方面的发展明显赶不上市场大势:至今为此,财经翻译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有关的讨论犹如凤毛麟角,从业译员的服务水平参差,他们大多数未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只是边做边学,被迫从失败里汲取教训。
顾名思义,“财经翻译”就是将社会上与财经业务有关的文献翻译为另一种文字,大致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部分。“广义”部分指一切与金融、财经事务有关的文件翻译; “狭义”部分则多指企业融资(Corporate Finance) 文件的翻译。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 这类翻译集中在英汉两个语种的互译之上,更多集中于企业融资这个类别之上。
根据《路透社财经词汇》(The Reuters Financial Glossary) 的定义,“Corporate Finance"(企业融资) 的功能是“为客户提供意见,应付整体财务状况所涉及的种种风险,包含最直接的货币风险以至较细微的环节”(advise clients on all aspects of balance sheet risk management from straightforward currency exposures to more subtle aspects) 。这固然是企业融资最基本的定义, 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企业融资的功能就是协助客户(特别是上市公司)处理融资问题。
众所周知,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现金流动状况控制得宜。为配合业务发展,公司往往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这个过程行内称之为“集资”或“融资”。融资有许多途径,例如向银行或财务机构借贷、由大股东注资、发行股份或债券集资、要求小股东供股等。凡此种种,大都属于企业融资的工作范畴。
在双语立法的社会(例如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融资或相关交易时, 必须遵照上市规则(Listing Rules) ,在具备法律效力的中、英报章(有时候是因特网)上,分别以中、英文刊登有关交易的内容。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甚至大股东、董事)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股价、交投量、公司溢利、业务前景等。为了杜绝暗中造市、私相授受、中饱私囊等不法情况,更为了保障小股东和公众人士的利益,上市公司必须根据上市规则的规定,交代一切有关的业务活动,有时候更要召开股东特别大会(Special General Meeting/Extraordinary General Meeting) ,征得股东批准,方可成事,较常见的例子包括融资、收购、出售、持股量改变、高层人事变动等。这一切的活动,都有大量信息要用中英文发布,目前财经翻译服务大多集中在此类文件的互译。
事实上,即使在中国内地,英语并无法定效力,但是一些面向世界的大型上市企业,往往也需要同时以英语刊发公告或文件,向境外股东和投资者发布有关交易的信息。英语毕竟是国际语言,双语并行既可保护境内外股东和投资者,同时还有助提升企业的跨国形象。由此可见,财经翻译的需求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角色确实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