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职级体系” 一般都指的是金融行业的一种职称体系。MD即 Managing Director的缩写。
“MD职级体系” 源于英美。英国传统企业最高决策者一般被称作Managing Director(MD),被翻译为“董事总经理”,美国也如此使用。
二战后,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由于投行业务人员经常要与企业负责人(MD)打交道,为了方便沟通,创造一种名义上的“身份对等”,故将投行业务团队负责人也称为MD。以此类推,ED(Executive Director)、D(Director)、VP(Vice President)、A(Associate)逐渐发展出现。虽然,后来非金融行业的企业逐渐使用CEO,MD称呼逐渐淡化,但是投行MD称呼反而发展成为一套MD职级体系,一般从上到下包括MD(董事总经理)、ED(执行总监)、D(总监)、SVP(高级副总裁)、VP(副总裁)、SA(高级经理)、A(经理)、AT(分析员)。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引入MD职级体系。如今,不仅国内投行使用,大部分国内金融行业公司都使用MD职级体系,逐渐成为一种金融行业公司的“高大上”“必需品”。
MD职级体系与传统岗位职级体系有如下四点区别:
1. 体系理念不同
MD职级体系主要体现合伙人的理念,要求合伙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追求整体利益的长期最大化。只要业绩足够优秀,能力符合要求,就可能成为合伙人,且合伙人数量不受限制。一般还通过实际入伙、利润分红、股权激励等激励约束机制,将个人收益与公司利益密切关联。
传统岗位职级主要体现基于工作内容的分级分类管理理念。在组织中,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包含横向工作内容领域和纵向工作内容层次),从而划分出不同岗位职级,作为管理的基础加以应用。
2. 职级确定出发点不同
MD职级体系中确定职级时,以任职者能力素质要求为主要出发点,相对弱化岗位位置,“按萝卜给坑”,如均为做相同业务的投资业务人员,除能力素质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有的就是VP,有的就是ED。
传统岗位职级体系中确定职级时,以GGS或IPE岗位价值评估为出发点,通过岗位的职能价值判断决定了职等,对任职者的关注相对较低,“按坑放萝卜”,如某岗位招人,就是某处室副处长,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是处长。
3. 职级职务匹配性不同
典型的MD职级体系实现人岗分离,职级和职务分开。员工职级与个人的能力、绩效和业绩标准挂钩,只要符合相应职级的任职要求即可。同时,多个职级可能对应一个职务,比如VP职级及以上都可对应部门副职、D职级及以上都可对应部门正职。所以,行政职务高的不见得职级就高,比如可能一个部门中可能总经理是D职级,但有MD职级的员工。
传统岗位职级体系基本职级和职务一致,一一对应,比如专员、主管、副处长、处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当然,现在也有不少设立管理和专业等不同序列的,有的类同MD职级体系,有的是Y字型,到了一定职级职务后,再分管理和专业序列。
4. 晋降动态管理的不同
典型的MD职级体系下,业绩指标、能力指标等只要符合条件,经过提名以及职级晋升委员会审议,就可以晋升,反之则就需要降级,真正实现“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
在传统岗位职级体系下,要想晋级,则需要先换岗位,直接点说就是得有“位”,如处长还在的情况下,副处长就别盯着处长的这个职务了。如果工作表现不佳,一般也不会降级,就保持不动。